栏目导航
客家古村 文化瑰宝
作者:暂无 出版日期:2008-09-12
报纸名称:客家古村 文化瑰宝
描述:○关照 1999年以来,我先后发表了数十篇客家方面的小文章,其中绝大部分取材于赣县田村周边,并引起了一些读者的关注。有人问我:“田村真像你所写的那样好吗?真想抽空去看看。”也有人问我:“你似乎有写不尽的田村事,道不完的家乡情,为什么不多写写赣州?”我想原因有三—— 首先,田村是我的故乡,谁不说自己家
客家农耕礼俗
作者:暂无 出版日期:2013-08-09
报纸名称:客家农耕礼俗
描述: □谢文娟 客家农耕礼俗起源甚早,它形成于客家地区贫穷落后的生产、生活条件,它是客家人的一种精神追求和心理愿望,同时也体现了客家人勤劳、善良、虔诚、朴实的民风民俗。随着人们对传统农耕文化的不断尝试和创新,客家地区形成了以下各种形式的农耕文化礼俗。 打禾秧礼俗 在客家农村,每年清明前就会进行早
客家农村拔火罐与刮痧
作者:暂无 出版日期:2011-03-25
报纸名称:客家农村拔火罐与刮痧
描述: □陈乐秋 以前由于客家人多聚居在深山,出入往来不便,加上医疗卫生事业较为落后,因此在客家人中,有人受寒、中暑或风热头痛时,除了服药打针,更多的是采用简单实用的如刮痧、拔火罐和铜钱除风等传统疗法。因为从医学角度来讲,人体中的风邪、毒气潜伏在经络中,用刮痧、拔火罐等方式可以促进血液循环,让毒气、风邪
客家农具进课堂
作者:暂无 出版日期:2010-11-01
报纸名称:客家农具进课堂
描述: 定南县城幼儿园将竹筐、木桶、水车等具有浓郁客家文化特色的传统农具模型带进课堂,让从小生长在城市里的孩子们了解客家文化,学习客家人勤劳、质朴的品德。图为一位老师近日给孩子们讲解客家农具的作用及来历。 谢志诚 摄影报道
客家先生坐礼台
作者:暂无 出版日期:2012-02-17
报纸名称:客家先生坐礼台
描述: □钟明山 客家人办红白喜事,规模较大的,要从本房中请人帮忙理事,即聘请先生,以图圆满,脸上有光彩。先生之职,得由有文化、懂礼节的长者担任。坐礼台,是先生的主要任务。所谓礼,是长期沿袭的风俗习惯所形成的公认仪节,含尊敬之意。台,狭义指桌子,意思是由先生代东家接受宾客礼仪。 东家办喜事这天,先生得
客家俗语探源
作者:暂无 出版日期:2010-03-12
报纸名称:客家俗语探源
描述:○关照 客家人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俗语,不仅言简意赅、通俗易懂,而且画龙点睛、寓意深远。这些源于生活、高于生活的客家俗语,每句后面都有一个历史故事。下面,我介绍几则家乡的俗语。 第一则,“难解千字结”。此语指邻里之间、亲友之间或上下之间,有说不清、道不明的心结。至于为何选用这个“千”字,而不用“百”或
客家传统服饰
作者:暂无 出版日期:2013-08-11
报纸名称:客家传统服饰
描述: ■作者简介 邹春生,博士、副教授、硕士生导师,现为赣南师范学院客家研究中心副主任,兼任中国民族学与人类学学会客家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,江西省民俗与文化遗产学会理事、赣州市客家联谊会理事等职务。长期从事客家文化和区域社会史研究,已参与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、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项目以及江西省社科规
客家传统办学形式
作者:杨安   出版日期:2013-05-31
报纸名称:客家传统办学形式
描述: 私塾 客家传统的办学形式主要有公学、书院、私塾等。公学相当于今天的公办学校,即旧社会由县、府所办的学校,称为县学或府学;书院,为旧时学人举办的讲学场所,如赣州市的濂溪书院、阳明书院、爱莲书院;宁都的梅江书院、崇仁书院等。书院的教学活动,多为名贤讲学,授课内容为:“四书”“五经”、程朱理学等。
客家人,我们共同的名字
作者:暂无 出版日期:2013-08-15
报纸名称:客家人,我们共同的名字
描述:寻根谒祖,千里还乡。8月14日上午9时,位于赣县的江西客家博物院迎来了上百名来自台湾的客属宗亲。 尽管云厚天低,雨滴飘洒,但未能挡住他们在“客家摇篮”赣州祭祖的热情。 赣州是台湾客家乡亲的原乡故里,从赣州漂洋过海迁移至台湾的客家子孙数以百万计。 乡音难改,客家情深。借着此次在赣州参加第六届海峡
客家人的鱼篓
作者:暂无 出版日期:2012-12-21
报纸名称:客家人的鱼篓
描述:□刘惠龙 鱼篓,是客家人用来盛鱼的器物,多由竹篾编织而成。形状灵活生动,制作精巧玲珑。但都有一个共同点:束颈与漏斗形张。束颈是为了便于系绳,好系于腰间或斜挂于肩上。漏斗形张,是为了便于放鱼,且篓里的鱼不易逃脱,这体现了客家人的聪明才智。因为客家人居住地多为山区、丘陵,那里沟、溪、河流纵横,昔日有水